政策已经把目光从民间资本转向了外国资本。
为什么?因为中国的私有经营越来越没脾气了;在过去的十年中,政策反复强调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;一层是体制语言,真正不动摇的,是非公经济的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,要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企,这一点从来也没动摇过;另一层意思是对民营说的,因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与鼓励,存在着大量的根深蒂固的反论,且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大背景,所以才会强调政策上的不动摇,不失为是对民营一种相对肯定。
肯定的意识形态的定位就是“自己人”。
为什么说是意识形态的定位?因为在经济学中没有什么自己人与不是自己人的主体概念,有的是投资人,不是自己人,谁还投资?但自己人不等于没座次,这本身就反映出了市场关系上的不同,实际上,在中国的背景舆论上,“自己人”还是存在阶级的终极审判,这决定了,私人投资缺少长期性与理想,而国人却在质问:你们为什么要卷、要润,没有那种造就一个伟大的小公司的理想?
近几年尤其强调民营是“自己人”,反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也是对标民营经济,因为公有经济不存在这种问题。如果社会上没有人攻击民营经济是血淋的,肮脏的资本,社会上没有人要给民营投资人戴上剥削者的帽子,又能有什么可动摇的,身家性命都投进去了,谁又想卷、想润、想沉没?中国现在最悲哀的文化背景,就是只痛斥民营投资人这伙子政治地位最低下的群体,是王朔说的一道纸糊的墙;这就是U型锁的豪迈,只敢砸同胞的头,绝不敢砸老外的头。
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: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。
政策越是强调,就越是反映出了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,不正常的营商环境与舆论环境。
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与敌视,去年的社会舆论表现的尤为淋漓尽致。
所有极左的术语都上架了,前有吴小平的民营经济离场论,后有“人民经济”,重返单一计划经济的方向性的争论;这当然是通通是一场多余的闹剧,因为现在的表现,已经不是政策动摇不动摇的问题,而是民营经济自己动摇了。
不需要谁来逼它们离场,一些民营实体自己在卷、在润、在沉没。
民间投资已经失去了预期,趋向于负值,这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,都太不可思议,我们在做什么?又图了个什么?是有利于经济发展,还是有利于“三个有利”?但是,它正在发生,已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,以至于政策努力在唤醒,在修复,在强调两个毫动摇,都失去了改革开放初期强大的感召力。
民营经济的了一种“生死疲劳”,办公室精英大约也有了一种“生死疲劳”。
于是,政策开始转向外资的准入。
先是外资在中国办银行保险,可以100%地控股.
近日之后又放开了娱乐圈,医疗行业也放开了100%的控股权;这些动作在过去的都是史诗级的,但是,我们似乎已经错过了重要的时间窗口;反民营的社会舆论恣意发酵,自己的国民都怯于创业与投资,在卷、在润、在沉没;那么,舍近求远,期待外资涌入中国市场,怕是要成事"倍"而"功半"了。
而一些民粹旗手却惊呼,让外交100%地控股银行保险,金融主权这事怎么说?
感觉中国的金融要崩塌了,其实是瞎操心,因为,要来中国做100%的投资,本身就是风险。不是你怕它,是它怕你?是否会有地区性的冲突,是否会有意识形态主导的变化?以中国现在的经济趋势,是不是一个好的时间窗口?总的感觉是没什么感觉。
这就有了一个问题,民营经济未来会不会就象现在这样:随风飘荡、自生自灭?
我们很难想象,以民营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额和社会贡献率56789,它趴在地板上反复摩擦,又如何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?
现在有很多学者都有一种怪异的感觉,民营经济在卷,在润,在深没,仿佛一切都在顺其自然,看不到理论的清道、看不到意识形态的正名,也看不到提振民营信心的强有力的措施。
记得疫情期间,还曾有过激情,十万人的电话会议,激荡人心;但是,从结果看,更像搏命的最后一击,政策的后发力量很快消失了;并没有扭转经济的大格局。
这种政策的疲劳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必然的周期:不是政策放弃了对民营经济的鼓与吹,而是我们的工具箱中已经没有太多的工具去为民营纾困了。
现在的局面是在为财政纾困。
2021年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天花板,为8万多亿元,但是,当年除了上海,全国各地方集体入不敷出;今年的局面差了很多,大概率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是在3万亿左右,这意味着财政至少也要有5万亿以上的缺口,这时候专家们呼吁给国民发钞,升级全民共享的医疗、教育、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,怕是心有余而钱不足。年内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在为财政纾困,水、电、煤、气、高铁的涨价,国道设收费站的动作,包括设备的以旧换新,都是对财政有利,是以财政为价值取向的核心地位;对企业,对居民收入的提高,看不到强有力的具体措施。
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历史,北大国发院的姚洋做了一个时代的分割:
改革开放四十年分前二十年与后二十年,后二十年被定义为出现了错误的二十年,而2018年是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时代的分界线。也就是说,2018年后,中国进入到与改革开放不同的新时代。
新时代将不再强调经济的高增长,不再强调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,而代之“以人民为中心”;从经济学的角度说,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表述,它与其说是一种新经济,还不如说是在用意识形态去定义经济好与差的评价标准。
真正的悖论是:没有民营经济重建信心,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就成了无源之水。
这个道理,很可能99%的人不清楚。